延期回复问询函 可别“习惯成自然”
炒股就看,延期权威,回复函专业,问询及时,别习全面,惯成助您挖掘潜力主题机会!延期
证券时报记者 程丹
一段时间以来,回复函部分上市公司回复交易所问询函有欠积极主动,问询不仅回复问询的别习时间跨度长,延期次数还不少,惯成让不少投资者跟着着急上火。延期上市公司一次次缄默不语,回复函显然有违真实、问询准确、别习完整、惯成及时披露信息的监管取向,有必要从制度层面加以完善,以免让市场白白等待,望眼欲穿。
发送问询函件是交易所日常监管的重要手段,主要包括监管函、问询函和关注函三类。根据公开信息,大部分问询函件内容主要涵盖公司经营、财务、管理、业绩、信披等相关重大事项,特别是受市场关注的热点与重大问题。收到问询函后,信息披露义务人有必要详尽、具体、真实、及时地回答。这样一来一往的过程,可督促上市公司提升信息披露透明度,对保护投资者利益至关重要。从信息的有效性角度来讲,上市公司及时回复与充分回复同等重要,所以现有制度规定,上市公司收到问询函之后,要在5个交易日内回复。
遗憾的是,部分上市公司总是能够找到“不可抗力”,把回复的时间一拖再拖。过去半个月,有近百家公司公告了“延期回复”,理由多是“因监管问询函中涉及部分问题仍需进一步补充和完善,公司预计无法在规定时间内完成回复”。复杂问题当然需要小心求证,偶有一两次延期可以理解,但此前有的上市公司延期回复居然达到17次之多,就难免让人怀疑是不是有啥“难言之隐”。
上市公司回复问询函的“拖延症”,病因与现有规则的宽松多少有些关系。当前的规则对于上市公司申请延期的次数,并未强制要求。这个规定的初衷应是本着谦抑的监管取向,给予上市公司一定的自由空间。但是如果上市公司把精力用在了钻规则漏洞,则势必会降低信息披露有效性。因此,有必要完善交易所问询的相关规则,设置延期次数和回复时间上限,让上市公司有点儿紧迫感。对迟迟不回复的公司,可采取其他更严厉的监管措施。否则,大搞拖延战术的上市公司,可能会就此“习惯成自然”。这对整个市场生态的健康发展显然是极不好的“示范”。
上市公司作为信息披露义务人,对于注册制下的信息披露要求和监管取向变化,应当有更加深刻的认识。及时、准确、完整的信息披露,是与监管层和投资者沟通最为有效的语言。在信息高度发达的现代社会,没有什么可以隐藏得住的信息,与其让人指指点点,还不如放开嗓子说几句。在资本市场的审视之下,万万不可沉默不语。
- ·交行为万科、美的合计提供1200亿意向性授信额度
- ·日媒:调查人员爆料,山上彻也告诉警方他曾试图制造炸弹
- ·马上评|择一业精一事,选专业不必纠结于“冷热”
- ·大客户依赖是否构成IPO实质性障碍?这四条操作建议收藏
- ·央行、银保监会再提加快落实保交楼
- ·澳门新一轮疫情核酸检测阳性病例增至1467例
- ·连收4张罚单!中天国富遭责令改正,两任高管也被罚,事出这一业务
- ·工人日报“问诊”互联网医院:线下检查结果能互认,线上为何不行
- ·潘功胜:全面实施金融科技赋能乡村振兴示范工程
- ·富兰克林邓普顿全球私募总裁苏晶:市场上有非常多的机会在等着我们
- ·经济日报:辩证看待居民存款快速增长
- ·行情步入关键时间窗口?机构最新策略:后市这样投资布局
- ·外交部发言人:亚太地区是合作高地,不是博弈棋局
- ·13万亿行业大消息!证监会宣布:正式启动!
- ·38岁富豪看上市值超15亿的科华控股 “股权受让+定增认购 ” 将掏6.54亿元入主
- ·甲骨文计划裁员数千人 可节省10亿美元成本